Hello👋

我是 pf711,本博客始于 2023.07,主要记录我的所思所想(writing is thinking)。

我 vibe coding 的小项目

最近 2 个月,我一直在学习使用 AI 编程工具来做一些小项目,主要是解决自己平时遇到的问题。大大小小的项目尝试了十几个,各种 AI 编程工具也都体验了一遍。 今天主要分享几个可能也会对你有用的小工具。 1. 苹果备忘录导出 我在苹果备忘录记录了很多笔记,后来我准备迁移到 obsidian,但发现没有很好的导出工具。 于是我询问 gemini,它帮我写了一个脚本,可以选择导出的文件夹并导出笔记为.txt。再结合 Mac 自带的脚本编辑器和自动操作功能,让这个插件直接嵌入在了应用菜单栏。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用到过脚本编辑器和自动操作这两个应用。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写了非常多的脚本,比如 pdf 转 markdown,docx 转 markdown…非常实用。 2. 飞书文档评论导出助手 我平时主要用飞书文档来做知识库管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剪藏长文章,微信读书导出的读书笔记等…而且我习惯了用飞书文档评论功能来进行批注。 当我想要将批注的内容汇总起来作为一个摘要时发现没有很好的实现方法,只能手动一条一条的复制粘贴,非常麻烦。于是我用 cursor 写了这个浏览器插件,可以一键将飞书文档评论内容复制到粘贴板。 3. Microsoft To Do 扩展 我平时主要用微软的 Microsoft To Do 来管理待办事项,但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浏览器端工作。每次有新想法的时候,总是需要切换打开待办事项客户端来记录,有些麻烦。于是我用 cursor 做了这个浏览器插件,只需要登录一次后,它可以快速的同步,添加和管理待办事项任务。 自从用了它之后,记录了很多灵感。每次在浏览器上完成任务之后,也顺手勾掉了任务,效率提高了不少。 4. vibe images 我受一个博主的启发,给自己的博客增加了一个 vibe images 功能,它是一个图片墙,我收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并将它们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看起来挺不错。 在整个 vibe coding 过程中,我用到的工具主要是 cursor 和 gemini cli。我发现,AI 编程工具在解决这些日常小问题的过程中非常有用,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让人抓狂的时刻,但整个过程和写作一样,非常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如果这些工具对你有用,也可以试试看。 备注 苹果备忘录导出脚本:https://github.com/pf711-dev/share/blob/master/applenotes_export.scpt

2025-08-01

Scott Adams:如何创造运气

前两天,我读完了“呆伯特漫画”作者 Scott Adams 的自传性作品——《我的人生样样轻松照样赢》。在这本书中,Scott 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创造运气”。 我将它归结为:1 个策略和 2 个系统,它们分别是:1 个策略——利用你的优势,创造有价值且容易无限复制的产品;2 个系统——1)提升自己的能量。先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然后才有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2)大量的做项目。主动承担那些即使项目失败也能让自己前进的风险。 1. 策略 为什么策略很重要?一方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选择去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一些选项,保持聚焦;另一方面,一个好的策略能够提高运气的上限——依赖于出售时间的项目模式显然不如容易无限复制的项目模式。 纳瓦尔也曾说过:代码,写作,媒体,演讲等都是容易无限复制的项目。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加上自己的优势就更好了。 2. 系统 为什么是系统而不是目标?Scott 说:“目标导向的人们最多不过是处在持续成功前的失败状态中,如果不能成功,则处在永久的失败中。以系统为导向的人们每次在应用他们的系统时都会成功,因为他们在做着他们想做的事情。” 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减肥,减掉 20 斤是一个目标,每天运动是一个系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出一本书是一个目标,每天写作是一个系统。如果有件事情是你每天都会去做的,它就是一个系统。 系统之所以比目标有效,是因为它是用习惯来减少对意志力的依赖,同时还能产生正向反馈,进而提升你的能量。 关于系统,我很喜欢书中 Scott 讲述他刚毕业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他在坐飞机时遇到了一个公司的 CEO,后者给他讲了一个关于“找工作”的系统比喻。大意是说,好的工作机会有它自己的时间表,它并不总是会在你恰好需要找工作的时间出现。因此,找工作是一件需要你一直都做的事情,或者说,你的工作就是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绝佳的系统比喻。 3. 能量 如何提升能量?能量是一种让你处于感觉良好的状态。如果你一直处于一种高能量的状态,一个外在的表现就是你的心情会一直很好,做事也会很有效率。 提升能量最好的方式除了充足的睡眠,运动,健康的饮食之外,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象一下你曾经做什么事情会沉浸其中,事后也不会觉得后悔,记住这些事情并重复练习。 对于我而言,写作就是一件提升能量的事情,写作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甚至还会让你觉得挣扎,但写完之后又会让你感觉良好,因为它能让你的思维更加清晰。 4. 项目 为什么要大量的做项目?当我读到 Scott 的失败项目经历时,我感到震惊,他能够回忆起来失败的项目都有 20 多个。 事实上,所谓的运气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概率,当你做了大量的尝试之后,你的运气自然会提升。 Scott 在书中有一个很好的运气比喻:“你可以把这个世界看成一台不需要你投钱的老虎机。它所需要的是你的时间、注意力以及去一遍又一遍拉手柄的精力。一台正常的需要投钱的老虎机长远来看会让所有的玩家破产,但是对于一台不需要投钱的机器来说,回报虽然罕见但是确定是会有的,你只需具有不断拉手柄的时间和耐心直到幸运来临。在这种环境下,99%的时候你可能是失败的,但你知道成功是肯定会到来的,所有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游戏中呆足够长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目标的原因,如果用目标的方式来做项目,只会让自己产生挫败感,而如果是系统,你不用太过于担心自己的项目结果是怎样的,你只会感觉到自己在成长。 目标和系统只不过是两种思维方式。它意味着,每一次对应的失败项目经历肯定会让你收获更多的技能,这些技能能够为你下一次的项目提供养料。 最后,如果我们把“创造运气”看做是一门可以学习的技能,这意味着它不是玄学,不是抽象的,它是可习得的。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一旦你搞懂它,你就不会再被它所迷惑。 感谢 Feiioa 帮忙阅读初稿

2025-05-07

我如何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从左到右浏览文字,更重要的是让人思考,而思考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你提出的问题越好,对文字的理解就越深。 我曾浏览了大量的书籍。起初,我不是很清楚在浏览过程中我的大脑是如何内化这些信息的。也许我有思考,但我没有意识到。每隔一段时间之后,我浏览过的大部分内容都被我遗忘了。 我开始利用划线导出的方式将我认为的关键信息导出到笔记中,以期待以后回顾。但实践下来效果比较差:一是我很少回顾;二是我发现大部分笔记在丢失了上下文信息之后,它们并不像原来那么有效,读这部分内容就像是在反复啃骨头,食之无味。 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消化我阅读的内容? 我开始尝试提问,每读一本书之前,我都会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它是如何组织内容的?它的作者是谁?他(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当我开始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有些东西开始发生变化了。比如,当我读到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内容时,它一下子就捕获了我的注意力,就像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一样。 但只提问还远远不够。当我读到某段我深有感触的内容时,除了划线,我还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哪怕仅仅只有一个字:赞。我开始刻意的练习它,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次划线都要伴随着写下一些想法,而不仅仅是在大脑中思考。 结果是,我得到了一篇篇充满想法和引用的笔记。我以为它们会有用,当我回头读它们时,这部分内容依旧显得非常凌乱。 起初,我还有些担心:会不会我又记录了一些垃圾?但后来的阅读体验告诉我,它们不是。 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当我写下内容的时候,哪怕是一个“赞”字,它都是真实发生的,有记录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我的脑子中。它们是我思考的证明,思考的显化。它们让我在下次读到类似的内容时,更加顺畅地勾起我的这部分记忆。 “提问题,写想法”能够让我的记忆更加持久,并在下次遇到相似的信息时,更快的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于是,我开始反复地“阅读,提问题,写想法;阅读,提问题,写想法…”。有意思的是,它们让我的整个阅读过程也变得更加有趣。尽管我还是会导出笔记,但也只是在自我安慰。因为我很少会回头翻阅它们,它们只不过是我思考的产物罢了。 实际上,“提问题,写想法”的过程实现了我的阅读目的。 感谢 Feiioa 帮忙阅读初稿

2025-03-03

2024 年我最爱的 10 本书

阅读也是一项技能。 又到了年终回顾的时候了,去年我也曾总结过 2023 年我最爱的 7 本书。刚刚翻今年的记录,发现我今年一共读了 82 本书,微信读书显示的时长记录是 747 个小时,比去年增加了60%。 阅读也是一项技能,在经过刻意练习之后,我的阅读效率也越来越高。现在,阅读已经成了我的一种日常习惯,只要闲下来就会随手拿起一本书开始读,也没有了刚开始阅读时那种抗拒的心态。 在选择今年我最爱的 10 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都是我曾经分享过的,这里就当做一个总结吧。 《Show Your Work》,《Steal Like an Artist》和《Keep Going》 这三本英文小册子算是一个合集,内容主题都是和创作相关。作者也是同一个人 Austin Kelon,他是一个作家兼画家。除了内容价值之外,这三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一致—— N 件事清单,简洁。 我也曾分享过关于这三本书的笔记: 阅读随笔_《Show Your Work》&《Steal Like an Artist》 阅读随笔_《Keep Going》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这两年,一人公司的概念非常流行,这本书也算是个人创业的一个最佳实践指南了。它会教你如何从发现问题开始,构建产品,提供服务,最终发展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开启个人的生意。 我也曾经分享过这本书的笔记: 阅读随笔_《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福格行为模型》 行为是如何发生的?福格博士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把它的本质讲清楚了——“B = MAP”,B 就是 behavior(行为)。当 motivation(动机), ability(能力)和 prompt(提示)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就必然会发生。 这个原理对于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帮助。 《思考,快与慢》 日常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做决策的?为什么我们平时会冲动购物?为什么我们会做出一些事后让我们后悔的决策?我们可以从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中获得一些答案。 《营销管理》 现代营销管理学鼻祖菲利普·科特勒的经典书籍。如果我们想了解营销相关的知识,看这一本就足够了。作为教科书,无论是质量还是信息密度都非常高,我们在很多相关主题的畅销书中发现它的影子。 《当下的力量》 如果喜欢探寻自我的意义,可以试试读这本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是位知名的心灵导师。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学到思维和意识的关系,自我和本我的区别,临在的状态是什么等。读完之后,会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另外,作者还有一本书《新世界》,算是这本书的补充。 《the ar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earning to learn》 这本书是我今年以来读到的最好的关于个人如何学习,思考和教育的书籍。相比于直接告诉我们是什么,它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作者是数学家Richard Hamming。 更多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参考我写的这篇笔记: 《阅读随笔_《the ar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2024-12-29

为读者而写

“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 ——Steven Pressfield. 我看了不少创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都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为自己而写”。大部分时间我也是这样做的——写自己想写的话题,自己怎么说就怎么写…直到最近,我看了一篇 James Clear (《原子习惯》的作者)的一篇采访[1]。 在这篇采访中,James Clear 主要谈论了自己是如何写下一本书的。他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 position(定位)——我们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写,我们还必须站在读者角度来思考。在他的视角中,“When you write for yourself, it’s called a journal, but when you write for other people it’s called a book. ” 就比如《原子习惯》这本书,James Clear 在其中提到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他本可以以“刻意练习”为主题来写这本书,但经过他的思考后,他决定还是以“习惯”为主题来写作。因为他认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相比于“习惯”,读者理解的门槛比较高,而“习惯”是读者日常都能够接触到的概念。 大部分创作者都是从自己视角出发,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读者。而 James Clear 会花大量(甚至他自己有时也认为是不必要)的时间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他们带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地方。 无独有偶,美国历史小说家 Steven Pressfield 在他那本经典的书《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写过广告,小说,非虚构文学等。虽然不同载体有不同的创作方法,但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也是在他刚刚踏上广告行业的第一课,“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因为大部分读者都很忙,他们不会花太多心思在你写东西上。 因此,你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地精简你的内容,使它更加简单,清晰,容易理解。同时,尽可能地让你的创作内容更加有趣,吸引读者停下来阅读。 如何实现呢?方法就是花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形式,书名,文章标题等任何可能影响到读者体验的地方。 James Clear 在思考《原子习惯》这本书的命名时花了很多时间构思。他总结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将读者习以为常的东西和意外结合起来”。就比如“习惯”和“原子”的结合,听起来就容易吸引读者。并且,当读者读完这本书之后,也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本书想要的表达的主题就是像原子一样拆解习惯养成的过程,内容和主题也完美契合。 在广告界,创作似乎更加困难。读者天生不喜欢广告,你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Steven Pressfield 曾在创作广告的时候表达过同样相似的观点,“it isn’t enough to catch the reader’s eye,you also have to sell the product”。吸引读者注意力是一回事儿,创作的东西还必须有价值。 ...

2024-12-22

刺猬与狐狸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希腊诗人阿基洛克斯。 这句诗的的字面意思可以用一个寓言故事来解释:狐狸一心想要打败刺猬,它拥有很多技巧,但无论它用哪一种技巧去攻击刺猬,刺猬都只用一招来成功抵挡防御——蜷缩起来。 自从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写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刺猬与狐狸》之后,刺猬和狐狸的理论就被广泛的引用,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如果在微信读书搜一下“刺猬与狐狸”,看看多少本书中会涉及就知道了)。 以赛亚用这个比喻延伸出来了两种不同思想类型的人:一种是凡事都归结于一个中心的观念,并由此形成一个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个人体系,并按照这个统一的体系行事;一种是追求多个目标,不同的目标之间往往没有关联,甚至有时候还会存在矛盾,他们说话,做事是离心的,善于从各个领域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不希望把所有的观念都融合到一个大的观点中。 他把前一种称为刺猬型人格,后一种称为狐狸型人格,前者如但丁,柏拉图,尼采等,后者如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歌德等。他还举了一个例子,通过分析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得出一个结论——托尔斯泰是一个天生的狐狸型人格,但他自信自己是个刺猬。 如果狐狸和刺猬都能简单地分类出来,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至少在读到的三本书中,关于这个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甚至从结果上看,还有些自相矛盾。 *** 刺猬理论 吉姆·柯林斯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商业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主要讲述了影响优秀公司发展成为卓越公司的重要因素,其中也提到了“刺猬与狐狸”两种人格类型的CEO,并把那些能够做出伟大公司的卓越领导人都归类到“刺猬型”人格。他们大部分都是集中精力于一件大事,比如乔布斯,巴菲特等;其他则归类为“狐狸型”人格,并称后者的思想是“分散的,不集中的,不连贯的”。由此发展出来了他自己的“刺猬理论”——成就卓越公司的“三环理论”。 他认为,如果你想打造一家卓越的公司,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擅长) 2)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价值/回报) 3)你对什么充满热情?(兴趣) 那些成就卓越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从这三个方面的交叉点找到最优解的人。无疑,按照吉姆·柯林斯的说法,“刺猬型”人格更胜一筹。 *** 狐狸理论 威廉·桑代克写过的另一本书《商界局外人》中也探讨了狐狸和刺猬理论。他研究了美国商业史上投资回报率远超同样伟大的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的八位投资人,以及他们的特征,并把他们都归类为“狐狸型”人格。 在他的描述中,他把拥有“刺猬型人格”的人形容为对某个专业了如指掌的人;而把“狐狸型人格”的人形容为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构建联系。 刺猬只知道一件事,却了解得非常透彻,绝大多数CEO都是刺猬,他们专注某个行业,技能纯熟、专业,比如杰克·韦尔奇。狐狸能在不同领域之间创造联系,商界局外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狐狸,他们能以跨界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形成全新的方法,其中也包括巴菲特。 显然,他认为“狐狸型人格”更胜一筹。 *** 刺猬理论和狐狸理论的结合 在另一本和战略相关的书《论大战略》中,作者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却将两者巧妙的结合了起来起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像刺猬一样制定一个大战略,但在执行过程中,像狐狸以灵活多变,对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取决于这个计划是否有效。 正如作者所言“回想这一过程,你会发现很难将自己归于其中一类。相反,当你做这些事情时,在脑海中同时存在对立的观念。” 这样来看,“刺猬型人格”和“狐狸型人格”就像光谱的两端,它看起来要比简单的二分法要复杂很多,而且还取决于你是如何定义“刺猬”和“狐狸”,以及你的评价标准,类似的讨论还有专家和通才,一元化思维和多元化思维,广度与深度等。 *** 起初,我在刚刚了解这个话题的时候,非常疑惑,我也像个刺猬一样,特别渴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来总结这些内容。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人都很喜欢追求自由和多元的价值观,就像这个“刺猬与狐狸”的理论的延伸,关键取决于你的“语境”,你就可以有多重不同的解释,于是,我变得像个狐狸一样,释然了。 大部分时候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都有一个理论和假定的前提。如果忽略了这个前提,就容易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而理解了这个前提,自然可以逻辑自洽。 感谢 Feiioa 帮忙阅读初稿。

2024-11-03

阅读随笔_《the ar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作者是 Richard Hamming(理查德·汉明),之前我也曾分享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笔记——阅读随笔_《You and Your Research》。作者的成就我就不仔细介绍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这本书是1995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军研究生院开设的一本课程的演讲集合[1],《you and your research》就是其中一堂课。在开设这门课三年后,他就去世了。 虽然这门课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和编码信息论的,但正如作者所说——Style of thinking is the center of the course,这本书对应的副标题是 learning to learn。因此,这本书本质上还是在启发大家如何正确的思考。 如果你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也可以直接跳过中间部分,直接阅读其中的 5 篇——《orientation》,《creativity》,《expert》,《you get what you measure》 和 《you and your research》。同系列的视频课程中还有一门是《how do we know what we know》,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收录到这本书中,但也非常值得看。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语言具有局限性。有些东西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比如公平,美,真理,善良和爱等,当然,也包括这门课的主题——“style of thinking”(思考方式)。你只能通过某些具体的例子,尤其是那些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特殊成就的人的经历中去感受它,模仿它。 仅仅模仿是不够的,在模仿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到:1) 独立思考,对任何学到的东西,或他人的经验都要保持质疑,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2)不要忽略自己的天性(native abilities),它们是形成自己独特思考方式的重要来源;3)还要考虑所处的时代的环境,跟随趋势;4)你不可能吸收所有优秀的思考方式,必须选择其中那些适合自己的;5)在某个年龄段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另一个年龄段可能并不适合。 世界上知识的总量呈指数增长,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除了不断地学习之外,还要专注于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努力提高学习新领域基础知识的能力。 识别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方法,一个是它们必须经过长期的验证;另一个是该领域的其他知识都可以通过它们推导出来。 预测未来真的很难,但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去获得一些洞见:第一,回顾历史;第二,跟随趋势;第三,发挥个人想象力。 历史具有局限性。首先,历史很少能够被客观的报道,比如两个经历了相同事件的人,在重复对这个事件的描述过程中,因为个人的主观意识,结果可能也会不同;其次,由于世界的进步速度太快,历史的部分知识,已经跟不上最新的发明,比如有了汽车,谁还会关心马车是如何制造的。 历史也具有好处,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发现世界的进步往往是由一些大趋势决定的,比如每次大的技术革命。但未来由于某些因素也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个体。谁能想到世界如果没有某些个体,比如希特勒,爱因斯坦等,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呢? 尽管未来很难预测,但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职业)选择。就像作者讲的"醉汉的故事":一个醉汉,踉踉跄跄的走了很多步路,很有可能还在原地打转,但如果此时不远处出现一个漂亮姑娘,尽管他走路仍旧踉跄,但他也能以很快的速度走到姑娘的身边。每个人的一生可能会做出很多选择,但有愿景的职业选择会让我们走的更远。 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做出一些成就,你必须要有一些创造力。创造力(creativity)是个很抽象的词,它很难定义,也很容易和原创(originality),新颖(novelty)等这些词弄混,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界限,原创(originality)是指那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或者至少没有被广泛普及到),新颖(novelty)是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但这两点都不是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是和"有用"和"价值"有关系。 创造力遵循一个模式:1)你在某个领域发现一个模糊的问题;2)经过你长时间的分析和思考,发现没有结果;3)短暂的放弃,但脑子中仍然挂着这个问题,并利用潜意识进行思考,最终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候想通了。 利用潜意识思考的条件是:在这段时间内,除了这个重大问题外,不要再关注其他重大问题。它还需要我们掌握大量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随时调取。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hooks(钩子)“来帮助我们随时调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一个实践的方法就是联想和类比,比如每次在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时,都时不时的思考下,它在其他领域有价值吗?或者,它能和其他领域的哪些知识关联起来? 你选择衡量事务的标准会影响你的判断。比如作者讲的一个"渔网"故事:渔夫根据自己用的渔网抓到的最小鱼的尺寸来作为自己捕鱼的大海里最小鱼的衡量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你换一个拥有更小网孔的渔网,结果可能又会不同)。因此,在做决策时,也要经常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保持质疑。 其实,发现这本书的过程也很有意思。我之前也经常重复翻《you and your research》这篇文章,但我没有细究它的来源,之前在看到关注的博主分享的这篇博文时有提到其中的一篇文章“you get what you measure”[2],于是我重新去翻找,结果先找到了视频,然后又找到了这本书,很庆幸最终我没有错过它。 目前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不过你可以利用很多的工具来翻译对照着看,而且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还挺高,虽然只有 21 个人评价,但至少看过的人评价还挺高。 备注 ...

2024-10-27

好文推荐_《Consume less, Create more》

今天,我在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文章——是关于鼓励人们多去创造的话题——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发现我之前也写过类似主题的内容——《To Be a Creator》,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在一年前写的《让想法自然涌现》中也曾经提到过它,但我后来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印象。 我对这种知识在大脑中如何生根发芽和并建立连接产生了兴趣,你很难想象这样的过程——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你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在你的大脑里被种下了,但你似乎没有察觉,直到后来有了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给予它浇灌,它才生根发芽,并最终让你有所行动。 我也突然也意识到,我开始尝试公开写些东西或多或少也是受它的启发。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生活化,读起来很舒服。内容主要记录了他是如何意识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消费,并转变为一个创造者的经历。我尝试用工具将它翻译成中英对照,并稍加校对,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也能有所启发。 (原文链接附在最后) Consume less, create more | 少消费,多创造 Like most people, I like to sit on the bus, stare out at the zombies drooling over their phones, and feel smugly superior. I see their bored, lifeless eyes and pity these sheeple whose lives have been ruined in service of Big Tech profits.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喜欢坐在公共汽车上,盯着那些对着手机流口水的僵尸,沾沾自喜。我看到他们无聊、死气沉沉的眼睛,我很同情这些为科技巨头的利润服务而毁了生活的人。 This lasts for about thirty seconds before I get bored. The guy next to me chuckles at something on Kanye’s Twitter feed. Wait Kanye? I thought he was off Twitter! In seconds my own phone is out, and I’m furiously scrolling through Reddit, looking for fresh memes. ...

2024-09-25

阅读随笔_《Keep Going》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how we spend our lives. 前段时间,我在这篇文章中曾经分享过 Austin Kleon的两本书——《Steal Like an Artist》和《Show Your Work》——并分享了一些自己对如何找到自己 side project 的想法。最近,我又把作者的另一本书《Keep Going》翻完了。 Austin Kleon 的写作风格是典型的“N件事清单”型,每本书都是以“10条建议”作为章节标题,《Keep Going》也不例外。我之前也还关注了他的newsletter,毫无意外,也是同样的风格——每周分享他最值得分享的 10 件事。 如果说他前面两本书是关于如何开启创意性工作的建议,那么《Keep Going》这本书就是介绍如何在每天的重复中将创意性工作坚持下去。由于作者在这本书中的“10条建议”的章节标题用了不少比喻手法,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整理。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我们对创意性工作最大的误解就是——你以为他们的工作依赖的是灵感,而他们真正依赖的是持续的刻意练习。每个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时,只不过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更能坚持。想要在每天的重复中不断精进,一个有效的技巧就是——构建自己的Routine,比如你想练习写作,那么,每天按时起床,洗漱,给自己倒杯水,便坐在电脑旁开始打字就是一个很好的Routine。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给自己留出固定时间并坚持下去。如果自己发现很难开始,不妨从坐在电脑旁5分钟,敲出你当下的第一个想法开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列清单,每天结束时,花点时间列出自己今天已经完成的事项,并顺便列出明天要做的事项,到了第二天,你已经为要做的事做足了准备,大脑更喜欢清晰,明确,具体的工作。 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创意性工作既需要和他人建立连接,也需要独处。自己的工作空间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你熟悉的,并且可以专心工作的地方,也意味着按时出现——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固定的工作,熟悉的环境能够减少工作开始的障碍。同时,也要避免分心——工作的时候远离新闻,消息通知和社交媒体,手机开启飞行模式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忘掉头衔,开始行动。如果你做创意性工作只是为了获得头衔,比如作家,画家,音乐家,那么这个想法本身反而会阻碍你进步。忘掉所有这些外在的标签,专注于行动和练习,意义在行动中显现。 像为朋友准备礼物一样去创造。有时候,你创造了一些东西,获得了一些外在回报,逐渐的,你可能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外在回报,而去改变自己的创造的东西,你会忘掉创造的初心。一个保持初心的方法:练习像真心为朋友准备礼物一样去创造,真正的投入,收获自然会到来。 非凡的成就来源于平凡生活中的特殊洞察。你并不需要更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你只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并专注于创作本身。注意力是个逐渐变得稀缺的东西,手机,新闻,短视频等,无时无刻不在吸引你的注意力。首先你要意识到这件事,开始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其次,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上。正如作者所说:“If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life, change what you pay attention to.” 远离艺术家陋习。历史上有很多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在日常也有很多陋习,比如酗酒,通宵熬夜,烟不离手… 你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从事创意性工作,比如早睡早起,定期锻炼….还记得吗?进步来源于持续的刻意练习,而不是偶尔的灵感。 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新开始一项工作,你也不知道它最终的结果会如何,随着你不断的了解,你可能会中途推翻自己原来的见解,要有这样的勇气。还有,当你发现周围的人总是和你有相同见解时,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改变了。 当事情开始变得混乱时,开始整理。创造力是关于连接的,允许自己的工作场所有一些混乱,整理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可以暂时放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你可以从整理不同事物中建立新的联系,从而获得新想法。整理不仅仅是为了整洁,更是为了发现。 每天散步。当你被问题卡住时,仅仅盯着屏幕是没有用的,不如出去走走,新环境就像是新鲜的空气一样能够激发新的灵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记得散步的时候随手记下自己头脑中冒出的新想法。 悉心照料自己的"创造力"花园。我们对待创造力就像园丁对待花园里面的花,花会经历四季变化,我们的创造力也会如此。细心留意我们创造力的周期,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用心创造,在自己状态差的时候只需要静静等待。对自己宽容一些,慢慢来,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Keep going.

2024-08-03

如何保持一个精力充沛的状态

最近刚好翻完《精力管理》这本书,来聊聊精力管理这个话题。 确切的说,的确有些人天生精力充沛,他们看起来休息的很少,每天又能做非常多的事情。 但是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没必要和那些天赋异斌的人相比,我们只需要比过去的自己精力更好就足够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刻意练习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精力水平。 对于精力管理,首先要了解的真相是: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会在每天的工作中损耗,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恢复。 就像是我们平时工作了一天,特别疲倦,但是睡了一觉之后,又感觉活力满满,睡觉就是恢复精力的其中一种方式。 精力管理也可以借鉴理财当中的开源节流的方法,想要让自己保持一个精力充沛的状态,一方面可以减少精力损耗,另一方面可以做好精力恢复。 精力损耗 大部分的精力损耗,都花费在工作本身上,无论是动手做事,还是动脑思考,都不可避免的会损耗精力。 有一种办法可以减少工作本身的损耗,就是进入到心流状态。 我们都体验过那种专注做事,忘记时间,做事不累,甚至完成之后还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的经历,这就是心流状态。如果我们经常以这种状态做事,就可以将精力损耗降至最低。 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有:正在做的事情处于挑战和能力的平衡点;目标明确具体又能带来反馈;能够专注于事情本身。 我们可以通过提前制定和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让它尽可能的符合能够进入到心流状态的条件,以此来减少精力损耗。 除了在工作内容本身之外,精力损耗还发生在工作切换中。每一次工作模式切换,都要损耗一定的精力,如果我们一直处在做哪件事情,以及如何做的纠结当中,就会产生内耗。 因此,尽可能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每次做完一件事之后休息一下,然后再在切换到下一件事情,可以减少精力的额外损耗。 精力恢复 影响人精力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体能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再加上一些定期锻炼,基本上就能够维持体能精力。 还有一种活动就是冥想,也不用太刻意,闲暇时间几分钟的闭眼深呼吸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情感精力涉及到人际关系。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同事,朋友,或者家人因为某件事闹矛盾,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结果迟迟无法进入到工作状态,甚至什么都不想做。 因此,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精力恢复,学习一些常见的沟通技巧,多使用积极的语言,更多的倾听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都有助于补充情感精力的账户。 思维精力主要涉及到专注和乐观。能够以积极的状态面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即便是遇到挫折,也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于补充思维精力的账户积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专注工作之后间歇性的休息,长时间的专注工作会造成精力损耗,时不时的放松一下是个很好的习惯。 意志精力主要涉及到做事的意义。就像是平时上班,如果工作时只想着能够赶快下班打卡,可能工作的过程会很枯燥,但是如果能够把工作和提升自己结合起来,赋予工作以提升自己的意义,显然会更加有趣。 意志精力的关键是寻找做事的意义。 我记得个人驱动力当中最重要的三项因素就是自主性,掌控力,和意义感。 精力恢复练习本身也可以当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自己设计精力恢复的活动计划(自主);根据自己的情况一次只练习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并观察反馈结果(掌控);相信精力恢复练习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意义)。 意义在行动中显现。 对于精力管理,首先你要相信它是可行的,然后就开始行动吧,只有真切地感受到进步,愿望才会变成现实。

2024-06-18
WeChat QR Code